當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的列車呼嘯著穿越武陵山區(qū),鋼鐵巨龍與兩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在黔江大地上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八縱八橫”動脈,不僅將重慶主城與黔江的時空距離壓縮至1小時,更在更深層次上重構了黔江文旅發(fā)展的底層邏輯——從地理區(qū)位的重構到文化敘事的再造,從旅游體驗的升級到區(qū)域經濟的激活。高鐵帶來的不僅是速度,更是一把打開黔江“時空隧道”的金鑰匙。
黔江站站臺上,拖著行李箱的現(xiàn)代旅客與遠古恐龍的虛擬投影可能在未來某天不期而遇,這種超現(xiàn)實的場景恰恰揭示了高鐵時代文旅融合的第一重密碼:時空壓縮創(chuàng)造的敘事可能性。
恐龍化石群作為黔江最獨特的IP,其價值遠未被充分挖掘。在傳統(tǒng)旅游開發(fā)中,化石往往被靜態(tài)展示,淪為博物館玻璃柜后的沉默標本。而高鐵時代要求的是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文化消費體驗。黔江可以借鑒加拿大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化石劇場”模式,利用AR技術讓游客“目睹”恐龍在原始黔江大地漫步的場景;可以開發(fā)“恐龍足跡追蹤”互動項目,讓游客化身古生物學家參與虛擬發(fā)掘;甚至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將高鐵速度與恐龍奔跑速度進行趣味對比,在黔江站設立“速度進化史”科普體驗區(qū)。這些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通過當代語言重新激活遠古遺產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是認知框架的重構。黔江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將恐龍化石、峽谷風光、土家文化等看似離散的元素整合為有機的敘事整體。一條“從恐龍時代到高鐵時代”的時間軸線,可以串聯(lián)起地質公園、土家民俗村、現(xiàn)代高鐵樞紐等不同節(jié)點;一套“穿越時空的黔江冒險”主題游戲,能讓游客在解謎過程中自然接觸各類文化元素。這種非線性、互動式的認知框架,更符合數字原住民的信息處理習慣,也更能形成獨特的記憶點。
高鐵帶來的客流既是一份禮物,也是一道考題。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高鐵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呈現(xiàn)“短停留、高頻次、深體驗”特征,這對旅游產品設計提出了精準化要求。黔江需要構建“1小時文旅圈”——高鐵站30分鐘可達范圍內的體驗型產品集群:恐龍化石沉浸館、峽谷速覽直升機觀光、土家非遺工坊體驗等“輕量級”項目可能比傳統(tǒng)大型景區(qū)更具吸引力。同時,通過“高鐵+租車”“高鐵+騎行”等組合服務,將客流有效疏導至周邊深度游區(qū)域。
恐龍化石作為黔江的超級符號,其價值溢出效應值得期待。黔江恐龍可以衍生出從科普繪本到科幻IP的完整產業(yè)鏈;“恐龍之鄉(xiāng)”的品牌效應能帶動特色農業(yè)、文創(chuàng)設計等相關產業(yè);甚至高鐵列車本身也可以成為移動的“恐龍文化展廳”。重慶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文化符號的經濟乘數效應可達1:7。當孩子們帶著黔江恐龍玩具返回大城市,當科幻作家以黔江化石為靈感創(chuàng)作故事,文旅融合便超越了旅游本身,成為城市軟實力的發(fā)生器。
站在黔江峽谷仰望高鐵大橋劃過的弧線,我們仿佛看到兩種基礎設施的對話——一種是自然用兩億年時間建造的地質奇觀,一種是人類用三年時間鋪設的鋼鐵通途。這種對話啟示我們: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要在不同時空維度間建立意義的連接。渝廈高鐵帶給黔江的不僅是交通便利,更是一種重新認識自身、表達自身的歷史機遇。當恐龍的足跡與高鐵的軌跡在黔江大地上交匯,這里正在書寫的不只是一個城市的轉型故事,更是關于如何讓過去與未來在當下產生化學反應的中國式文旅創(chuàng)新樣本。
(作者:馬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