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qū),似一條沉睡的巨龍,綿延于華夏大地西南一隅。
一隅中的故鄉(xiāng)——黔江,恰似一顆鑲嵌在武陵山區(qū)腹地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歷史悠久,猶如一部厚重的竹簡,每一片都寫滿了故事;它風光絢麗,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每一筆都勾勒出大自然的神奇。這里,山是遠山、大山、高山,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曾因山高路遠,道阻且長,臉上除了苦澀還是苦澀。當然,站在今天的陽光下眺望這片土地,除了大地山川的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還有就是安居樂業(yè)的祥和、交通便捷的幸福。
追憶過去,遠去的苦澀,總是不時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山區(qū)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黔江一直在貧困落后的泥淖中掙扎,1986年被確定為全國331個國家重點貧困縣之一?!梆B(yǎng)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笔强踢M骨血的生存密碼;“窮山惡水石旮旯,紅苕洋芋苞谷粑?!笔橇舸嫘闹械呢毨ё⒛_。這兩句帶著苦澀的順口溜,不僅是人們與貧困抗爭的歲月印記,也是我輩成長中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如一束溫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武陵山區(qū)農村地區(qū)的溝溝坎坎,人們開始由吃不飽、穿不暖的困難時期邁入溫飽時代,苦澀的臉上終于有了笑意。
伴隨著溫飽生活的腳步移動,道險且阻仍然如鯁在喉。在我一次次“向往外面世界”的經(jīng)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1989年3月的某一天,我懷著忐忑與期待的心情,沿國道319線前往成都醫(yī)治少年時落下的殘疾。客車從黔江城緩緩駛出,剛到冊山,因為前方開山放炮,便戛然而停。這里,便是過往車輛駕駛員口中的鬼門關——梅子關,因其“三十六道拐,七十二道路彎”的險要地勢,宛如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橫亙在黔江出山的必經(jīng)要道。為了解決翻山之難,人們正在此處修建梅子關隧道。炮聲終于停歇,車輛緩緩啟動,到了半山,出于安全考慮,所有乘客都要下車步行到對面山坡下。而我,因身有殘疾,得以與駕駛員一同翻山越嶺。那一段路,仿佛是一場闖關奪隘的生死考驗,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未知。
傍晚,終于抵達彭水汽車站。那時,若想從彭水到涪陵乘坐客車,需翻越白馬山等險隘,不僅耗時漫長,路途更是艱險萬分,讓人望而卻步。于是,乘船成了首選。從彭水到涪陵,烏江航道險灘密布,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暗藏著重重危機。船舶不能夜航,只能清晨出發(fā),傍晚才能抵達涪陵。從涪陵到重慶的客輪22點啟航,凌晨到達重慶朝天門碼頭。我匆匆從朝天門碼頭趕乘公交車到菜園壩火車站,購買了前往成都的火車票。經(jīng)過十多個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成都。細細算來,緊趕慢跑,從黔江到成都需要整整3天時間。
后來,國道319線進行改擴建,通行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1993年的國慶前夕,我與朋友前往成都辦事。一大早開車從黔江出發(fā),中途還需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再出發(fā),下午才抵達成都,用時要兩天。在我的記憶深處,每次外出到成都,這樣的快捷便利已經(jīng)讓我心滿意足。沿途那一個個餐館、旅館,如同過往車輛乘客的加油站,一道道美食也應運而生。黔江雞雜、涪陵江團、郵亭鯽魚、南山辣子雞、江北水煮魚、重慶火鍋等,一道道招牌菜,讓人回味無窮。
“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好路?!睍r光悄然步入21世紀,黔江迎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這也是黔江交通史上的兩個重要節(jié)點。一是渝懷鐵路黔江段于2001年11月正式開工,并設置黔江火車站。當時,渝懷鐵路能夠從黔江過道,既離不開黔江干部群眾對改變黔江交通落后面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強烈要求,更離不開國家對貧困山區(qū)的扶持與關愛。以至于人們戲言“黔江人民硬是兇,鐵路掰個彎弓弓”。二是2005年9月28日,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開工建設,和鐵路走向一樣,在黔江又拐了一個彎。
2004年4月,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到正陽下鄉(xiāng)??吹交疖囌窘ㄔO如火如荼,站前廣場、候車室初具規(guī)模;看到鄉(xiāng)親們那一張張喜悅的笑臉,這種樸實的幸福感特別讓我感動。沿途,貫穿正陽——舟白的正舟大道初具雛形,連接正陽——青杠工業(yè)園區(qū)的正青隧道已開工建設。
2004年1月14日,位于舟白的武陵山機場破土動工,人們期待已久的鐵路和機場落戶黔江。至此,黔江才圓“國父夢”,又圓“飛天夢”,擘畫“高鐵夢”。
2006年11月1日10點30分,當車頭戴著紅綢的8610次客運列車緩緩開進黔江火車站時,整個站臺瞬間沸騰了!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鄉(xiāng)親們踮著腳張望,有人甚至激動地抹起了眼淚——這抹鮮艷的紅,載著的不僅是旅客,更是一個時代的期盼啊。身著盛裝的黔江土家苗族兒女載歌載舞,仿佛在過節(jié)一般,用一張張笑臉表達著心中的喜悅。渝懷鐵路全線運營,標志著黔江結束了只有公路、沒有鐵路的歷史,開啟了新世紀新的篇章。2010年11月22日,武陵山機場正式運營,黔江再添空中快捷通道。
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的建成,讓黔江這個曾經(jīng)邊遠偏僻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一躍成為武陵山地區(qū)重要的航空門戶和旅游中轉港。同時,也標志著黔江“鐵(路)公(路)機(場)”立體交通樞紐網(wǎng)的全面建成,成為武陵山區(qū)重要的客流、物流和車流集散中心,也為黔江建設武陵山區(qū)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礎。
車站,是城市的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生機與活力;機場,是發(fā)達城市的標志,象征著開放與包容。火車還拖來了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黔江正陽新城、舟白新城。短短十多年間,黔江城區(qū)已經(jīng)建成幅員面積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多人的中等城市。
2025年6月27日,又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時刻,黔江高鐵將開通,黔江到重慶車程不到1個小時。時速超過350公里的高鐵呼嘯而過,將黔江與外面的世界緊緊相連,遠山不再遙遠,夢想觸手可及。
站在高處眺望,一列列動車如銀龍般穿梭在武陵山的崇山峻嶺間,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架起希望的橋梁,載著山區(qū)人民駛向更美好的明天;仰望藍天,武陵山機場起飛的銀鷹劃破長空,在云間留下奮進的軌跡,預示著黔江正乘著時代的東風振翅高飛,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翱翔。
(作者: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