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雞雜入選“渝味360碗”十大魅力菜品之列
市民與馬戲演員熱情互動
渝味地圖展示
6月17日晚,流光溢彩的觀音橋廣場化身巴渝美食殿堂,在上萬名嘉賓與市民游客的共同見證下,2025重慶美食“渝味360碗”發(fā)布儀式圓滿落幕。
本次活動由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商務委、市農業(yè)農村委、市委社會工作部、江北區(qū)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渝味360碗·碗碗好滋味”為主題,通過權威榜單發(fā)布、沉浸式美食體驗與全媒體矩陣傳播,將重慶“世界美食之都”建設推向新高度。
高規(guī)格發(fā)布:
定義渝味新標桿
晚上8點,極具山城煙火氣的舞蹈《巴山夜雨》拉開活動帷幕。多項權威成果重磅揭曉:360道年度菜品正式發(fā)布(含“最具文化價值菜品”和“最具旅游價值菜品”),覆蓋全市所有區(qū)縣,彰顯重慶美食的廣度與深度。
為了激活重慶美食特色IP,打造極具辨識度的城市味覺名片。本次活動推薦“渝味360碗·山城小巷”特色美食店200家,織就立體美食網絡,將重慶美食文化與現代消費場景深度融合;公布“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傳承家庭美食110道,從重慶所有區(qū)縣的尋常百姓家,推選出極具代表性的家庭美食;公布“渝味360碗·山城大廚”技藝大師22人,他們在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推動渝菜創(chuàng)新發(fā)展,構建起重慶美食的匠心傳承體系。
活動現場,360集團創(chuàng)始人周鴻祎與主持人李思思受聘為重慶美食“渝味360碗”推介官。周鴻祎表示:“重慶不只有美食,還有高科技,我這位‘美食推介官’,不僅要推薦重慶的美食,還要向世界推薦重慶的創(chuàng)新成果。”主持人李思思則表達了對重慶火鍋極高的喜愛,呼吁大家“打卡重慶特色火鍋,為重慶點贊”。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石強在致辭中表示,“渝味360碗”是我們向世界遞出的一張飄香名片。我們將充分釋放品牌效應,深化農文旅商全鏈條融合,全面提升重慶美食的辨識度、知名度和美譽度,著力打造成重慶美食超級 IP,推動“渝味 360 碗”從榜單走向產業(yè)化發(fā)展、從餐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舌尖上的資源”真正轉化為助力高質量發(fā)展的有效動能,在賦能文旅產業(yè)迭代升級的同時,帶動一二三產業(yè)協(xié)同進階。
沉浸式體驗:
打造全民美食狂歡
本次活動創(chuàng)新構建“1儀式+2展覽+1集市”立體場景,從下午3點持續(xù)至深夜10點,實現“文化展示、技藝展演、即時消費”三位一體:
1. 十大魅力菜品展:大師獻藝引爆味蕾。10位“山城大廚”現場烹制魅力菜品,展示技藝絕活,輔以“一碗一故事”圖文展陳。歌樂山辣子雞傳承人王師傅坦言:“360碗不僅是菜品,更是在守護重慶人的味覺基因?!眹^市民感嘆:“看著辣子雞在鍋中翻騰,才懂什么是‘麻辣鮮香’的魂!”
2. 成果展:微型博物館里的渝味地圖。360道入選菜品通過高清圖片呈現,帶領美食愛好者領略頂尖“渝味”,打響具有鮮明重慶辨識度的“渝味美食”名片。
3. 美食嘉年華:文旅消費深度融合。美食嘉年華融入“山水都市·壯美三峽·多彩武陵”文旅元素,整合重慶市各區(qū)縣超100家“渝味360碗”美食商家參加,同時結合夏日時令,整合老甘家、潼南檸檬宴等夏日代表性美食商家現場展銷,邀約重慶本地美食博主、KOL試吃品鑒,并在直播間與全國朋友分享這山城美味。
重慶文旅集團還推出美食旅游地圖,現場市民與樂和樂都國際馬戲演員熱情互動,與嬌阿依山歌對唱,體驗彭水獨有高山流水特飲。現場還發(fā)放三峽游輪、酒店、景區(qū)、演藝等文旅惠民福利,充分展示美食帶動文旅消費的融合價值,提升美食助力文旅消費影響力。
渝東南地區(qū):
54道菜品入選“渝味360碗”
當天晚上,“渝味360碗”10大魅力菜品揭曉,以“雞鴨魚鵝”四大主線串聯:
雞系列:歌樂山辣子雞、鐵山坪花椒雞、黔江雞雜、彭水雞豆花
鴨系列:梁平張鴨子
魚系列:萬州烤魚、巫山烤魚、巫溪烤魚、渝北水煮魚、潼南太安魚、大足郵亭鯽魚
鵝系列:榮昌鹵鵝
根據當晚的發(fā)布結果統(tǒng)計,渝東南地區(qū)(含武隆區(qū))共有54道菜品入選“渝味360碗”,其中黔江雞雜、彭水雞豆花入選“渝味360碗”10大魅力菜品。渝東南地區(qū)整體入選“渝味360碗”系列菜品最多的為石柱縣,共有12道菜品。黔江區(qū)共有9道菜品(8個熱菜1個湯羹)入選“渝味360碗”系列,分別為:紅扣、海椒粑、炒南瓜魚、土家酸鲊肉、腎豆臘蹄花、黔江雞雜、青菜牛肉、鲊海椒米豆腐、武陵山珍湯。
一碗煙火氣,千里巴渝情。2025重慶美食“渝味360碗”的發(fā)布,不僅是重慶美食的權威認證,更是一次以味覺為紐帶的城市文化宣言。當麻辣鮮香飄向世界,重慶正以美食為支點,撬動文旅消費升級與城市品牌全球化——這碗“好滋味”,終將成為世界讀懂重慶的又一扇窗。
(記者 譚登帆 文/圖)